

勤洗手是预防病菌的关键习惯,我们默认洗手液能帮双手杀菌清洁,那怎么会诱发呼吸道感染呢?别以为两件事八竿子打不着,你绝对想不到,洗手液使用不当,它就可能悄悄“叛变”,变成细菌疯狂滋生的培养皿。
首先,先认识下目前市售的洗手液,主要分三类:第一类是常规洗手液,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,通过泡沫带走污垢和部分微生物,但不具备持续杀菌或抑菌功能;第二类是特种洗手液,在常规洗手液基础上添加了抑菌或抗菌成分,能有效抑制或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;第三类就是免洗洗手液,在通过酒精等消毒成分清除手部致病菌的同时,溶剂会自动挥发,无需水洗即可完成手部清洁、抗菌或抑菌,不过,它对艰难梭菌、诺如病毒等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杀菌作用有限,不能完全替代“流动水+洗手液”的清洗方式。
对健康人群来说,日常生活场景中(如饭前便后、外出归家),用常规洗手液配合流动水冲洗,即可达到卫生标准。若长期使用抑菌、抗菌型洗手液,可能破坏皮肤微生态,引发干燥、敏感等问题。在医院、接触公共设施(如公厕扶手、地铁扶手)、照顾病人或疫情高发期等场景中,手部可能沾染致病菌,需要通过抑菌、抗菌型洗手液降低感染风险。
要提醒的是,洗手液若储存不当或长期不更换,就可能变质,滋生细菌。我们可通过三个细节判断是否洗手液是否变质:第一是“看”,观察液体是否浑浊、分层、有絮状物或沉淀;第二是“闻”,是否产生酸腐、霉味或异常刺鼻气味;第三是“触”,粘稠度是否异常,使用后皮肤是否出现发痒、刺痛等感觉。出现以上情况,应立即停用。
通常,建议洗手液首选原装瓶,用完即弃。若需分装,务必定期清洁容器,长期不清洗加上潮湿环境,就很容易让这罐洗手液成为病原菌繁殖的温床。
洗手液如果被病原菌污染,使用后反而会沾染大量病原体,越洗越脏。此时,手部原有伤口者,接触污染洗手液易引发局部感染、化脓、蜂窝组织炎。免疫力较弱人群则可能因污染洗手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入侵导致更严重感染,如难治性肺炎或败血症。健康人虽不易发病,但手部带菌后接触口、鼻、眼,就有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的风险。
这里,再教大家两招看懂洗手液功效。
第一是“找字号”:常规洗手液标注“妆字号”,抑菌或抗菌型洗手液标注“卫消证字”。
第二是“看成分”:若含乙醇(酒精)、异丙醇、三氯卡班、三氯生、对氯间二甲基苯酚、苯扎氯铵、氯己定等成分,通常具备抑菌或抗菌能力。只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、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等表面活性剂成分,则仅有清洁功能。
我们建议,洗手首选“流动水+洗手液”,遵循“七步洗手法”,揉搓不少于20秒,彻底冲洗干净。备选方案是携带酒精含量60%至80%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,在无法接触流动水时使用。要提醒的是,谨慎使用公共场所的洗手液、烘干机。有调查显示,部分机场、公厕洗手液细菌超标达600倍,烘干机更可能将冲厕飞溅的细菌吹至全身。
(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医生)正规配资门户网
粤友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